我的位置: 首頁 > 評論 > 正文

【多彩新論】當校園大門打開后,管理如何跟上?

微信圖片_20250330172743.jpg


最近,上海交大校園里發(fā)生一起學生與校外人員的沖突事件,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同時,也拋出一個現(xiàn)實問題:當越來越多高校打開大門歡迎公眾進入時,相應的管理措施是否跟上了?


高校開放校園是好事。校園里的綠地、操場、圖書館等資源,周邊居民也能使用,既方便了市民,也拉近了大學和社會的距離。但問題也隨之而來——當校外人員大量進入,不同群體的需求難免發(fā)生碰撞。跑步的和踢球的爭場地,參觀的和上課的擠道路,類似矛盾在許多開放校園的高校都時有發(fā)生。


目前的校園開放管理,大多還比較簡單粗放。有些學校只是打開大門,卻沒有明確告訴進來的人:哪些地方可以去,哪些事情不能做。如何規(guī)范使用體育場館和設施?如何界定家長對孩子的看管義務?出了糾紛誰來管?這些問題常常缺乏清晰指引。就像這次事件中,校外人員在校園里動粗,暴露出行為規(guī)范和管理約束的缺失。


要讓校園開放真正惠及各方,需要更細致的管理辦法。比如劃分活動區(qū)域,減少沖突;設定開放規(guī)則,清楚告知入校人員注意事項;加強現(xiàn)場管理,對不文明行為及時勸阻;建立聯(lián)動機制,對嚴重違規(guī)者采取限制入校等措施。


開放不是放任。大學打開大門,是提供共享的空間,而不是無序的“免費公園”。師生需要一個安全、有序的環(huán)境,市民也希望在校園里舒適地活動。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效的管理基礎上。只有規(guī)則清晰、執(zhí)行到位,打開的大門才能既迎來四方客,又守住校園應有的安寧與文明。



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金妮

編輯 李海欽

二審 伍少安

三審 蔣葉俊